A.兩者的性質都相同,重要的是輻射曝露量放射性物質有鉀-40、碳-14這種原本就存在於自然界的自然放射性物質,以及碘-131、銫-137、銫-134這種自然界沒有的人工放射性物質。無論是自然放射性物質或人工放射性物質,發出的輻射線和種類都是像阿伐射線、貝他射線、加馬射線等同樣的輻射線。若要思考放射性物質發出的輻射線所造成的輻射曝露對健康的影響,重點在於考慮輻射曝露量的多少,亦即輻射曝露劑量 |
A.傷害1個細胞的基因,會在短時間修復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ICRP)勸告「平常時造成一般人之年劑量限度為1mSv以內」。另一方面,也勸告在發生輻射災害時「年輻射曝露量要盡可能壓低在100mSv到20mSv的範圍內」。據說人體細胞受到1mSv的輻射曝露,就會傷害一個細胞中的基因。不夠,這樣的傷害很快就不會對健康造成影響。人體細胞原本就具備修復受傷基因的功能,1mSv的輻射曝露造成的傷害,能在短時間修復 |
A.急性和慢性對人體的影響是不同的世界上有些地區從環境中接收到的輻射水平比較高。例如,印度的喀拉拉邦由於海底天然放射性物質的衝刷,受到的輻射曝露量相對較高。人們接受的輻射曝露量平均年劑量7mSv、最高達14mSv,即使年劑量是7mSv,也會在15年時超過100mSv。在喀拉拉邦,目前並沒有證據顯示人們會因此有增加癌罹患率、或是降低預期壽命的風險。這一事實表明,急性和慢性輻射對人體的影響可能有所不同。有人認為,當基因因長期暴露在輻射中而逐漸受損時,人體內的修復功能可能能夠有效逐次修復受損的基因 |
A.自來水中幾乎檢測不出銫的存在放射性銫和放射性碘一樣,在核電廠事故發生當時釋放於大氣中,不過相對於在核電廠事故剛發生後從自來水中檢測出碘,放射性銫則是目前為止幾乎沒有在自來水中檢測到。這和銫是容易被土壤吸收的物質有關。一般的日本國內上水道,會在淨水場用各式各樣的方法過濾水,並在消毒後成為自來水使用。在這個過濾過程中,銫幾乎都被去除了,因此很少在自來水中檢測到。此外,目前從井水等的水源也未檢測出銫的存在 |
A.不需擔心降雪造成輻射曝露現在存在於空氣中的放射性物質幾乎是零。核電廠事故以來,毎天都會公布福島縣內的空間劑量,這是測量附著在地表或建築物等的放射性物質所發出的輻射。因此,從天降下的雨水或雪都不會含有放射性物質。就算雪沾在身體上,也不需擔心受到輻射曝露。積雪還能屏蔽放射性物質附著的地面,至少是很難讓空間劑量增加的 |
A.孩童容易受到影響,因此要將風險減至最低大家都知道在車諾比核災時,大量發出的放射性物質引發了周邊居民的體內輻射曝露,尤其是在事故當時還是孩童的年齡層,有很多人罹患了甲狀腺癌。相較於成人,罹患癌症的孩童比較多,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輻射線容易對活潑分裂的細胞產生影響。不過,以福島縣居住空間的空間劑量率來看,就算孩童也不會有體外輻射曝露的風險。核電廠事故以後,國家針對放射性碘和放射性銫設定了「標準值」,並限制出貨、攝取超過標準值的食品和水。這些是考慮到兒童易受放射線的影響而採取的措施,主要目的是將兒童遭受內部輻射曝露的風險降到最低 |